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经开区 > 经开区旅游

康王桥

来源:经开区 发布时间:2017-04-04 16:25 浏览次数:1

岳阳城东南有个康王乡,是因为那里有座康王桥而得名,据《巴陵县志》载:“城东南有桥一,坚石构就,古朴苍然,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昭章明理,感帝恩而筑……”

该桥长10米,宽4米,高5米,大青石砌就,坚牢可耐风雨,桥两头各蹲石狮一对,面目狰然……原来,这座康王桥的来历有如下故事:

传说,清朝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来到岳州东乡一带,见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很是高兴,便在这里小住了几天。有一天,他来到黄茆山下面的一条小港边,正与随从边走边闲聊,忽然听见不远处闹哄哄的,走上前一看,只见一个中年汉子呼天抢地要投水自尽,幸亏旁边有人把他给拦住了。康熙皇帝上前问道:“你这汉子,身强力壮的,为何自寻短见呢?”那汉子见他操外地口音,又见他有了一把年纪,就伤心诉说起来。原来,当地有个姓张的恶霸仗势欺人,借讨债为名,强占了他的妻子,又把他女儿也抢去了。他孤身一人斗不过,气又没地方出,便想一死了之。说完他又朝港里跳,幸亏旁人看得紧,才没跳下水去。

康熙皇帝气愤地说:“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如此霸道,你就该去告他嘛!”汉子长叹了一口气说:“我的天哪!衙门里跟他穿的是连裆裤,我一个穷老百姓,无钱又无势,如何能告得赢他啰!”康熙皇帝听了没做声,过了一阵才开口说:“汉子,你莫灰心,我写个字,你拿这个字再到县衙里去告,包你能告赢。”汉子虽然不认得字,但看到面前这个老者气派不凡,很像有些来头,心想莫不是遇到了贵人吧!这时,旁边的人也都催促着,要他去试试看。

第二天,汉子拿着那个字条,到县衙门里去告状,心里想,看是不是有点希望。县官看见又是这个穷汉子,蛮不耐烦,要手下把他赶走,汉子慌了,一边喊冤一边赶快把字条递上去。那县官不看则已,一看字条,满脸刹地变成了白色,连忙叫手下传那姓张的恶霸。不久,那姓张的到了县府堂上,开始仍然满不在乎的样子。可是,当县官把康熙皇帝的御批给他一看,顿时蔫了,一身瘫软,只得伏法。

汉子像做梦一样领回妻子和女儿,一家人又重新团聚了。他心里总想,为什么那个老者的字就这么灵?后来,经打听才知道,他就是当今圣上康熙皇帝!这汉子心存感激,为了广传圣德,他勤劳苦作、省吃俭用,用他的积蓄和四处募捐的钱,打算在他投水的地方修一座桥,来纪念康熙皇帝。

又过了几年,各地洪水泛滥,老百姓无法生活,黄茆山地区更是灾情严重,百姓只好去外地逃荒讨米。当地一个姓胡的恶霸,为人凶狠,一贯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他见自己的佃户外逃,觉得以后的收租就无着落了,心怀鬼胎,遂将两岸码头封锁,不许百姓上船外逃,并且强行敲诈勒索,致使沿河两岸怨声载道,敢怒不敢言。正在这时,康熙皇帝再一次下江南,微服私访,察看民情。行至岳州黄茆山地段,见这里田地绝收、哀鸿遍野、哭声不断、怨天恨地。康熙问其原因?老百姓一五一十慢慢说来,其根源都是当地姓胡的恶霸胡作非为所造成的。康熙皇帝顿时大发雷霆,就命令手下缉拿姓胡的恶霸。通过审讯,姓胡的只得认罪伏法,当天胡被斩首,抛尸河滩示众,附近数十里的百姓前来观看,无不拍手称快。

第二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地百姓为感谢康熙这位明君圣主的大恩大德,便四处募集资金,与两年前要感谢皇帝的那汉子一起在此渡口修一座石桥,命名为:“康王桥”。从此,黄茆山下南北畅通,繁若闹市,有钱有势者,也不敢胡作非为,欺压百姓了。

与此同时,有好心者,在桥南村边搭建凉棚,供来往行人休息。老妪村姑烧煮茶水供行人解渴,休息的凉棚成了茶亭,这茶亭直至解放后还兴盛了一段时间,行人可免费喝到热茶、冷茶与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