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县市专栏
档案里的汨罗㉚|2004年4月25日,任弼时纪念馆正式开馆
编稿时间: 2025-07-25 16:14 来源: 汨罗市档案馆 
 

  2004年4月25日,任弼时纪念馆内气氛庄严肃穆。湖南省委在此隆重举行任弼时纪念馆开馆仪式。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毛致用,省委书记杨正午,省长周伯华,省政协主席胡彪,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杨胜群,以及任弼时同志的女儿任远志共同为纪念馆开馆剪彩。

  开馆仪式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江主持。省委副书记、省政协副主席文选德发表讲话。仪式上,任弼时同志的孙子任继宁代表祖母陈琮英及父亲任远远,将爷爷生前使用过的141件珍贵文物捐赠给纪念馆。

2004年4月25日,省委副书记、省政协副主席文选德在任弼时纪念馆开馆仪式上讲话。黄松柏摄

  任弼时同志于1904年4月30日诞生在今汨罗市弼时镇弼时村,16岁投身革命,46岁英年早逝。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被誉为“党和人民的骆驼”,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敬仰与爱戴。

  任弼时同志逝世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其故居这一革命纪念地的保护。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任弼时故居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故居正式对公众开放;1988年,国务院将其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任弼时故居纪念设施十分简陋,文物展品陈列在由旧民房改造而成的4间展室内,展室面积仅300平方米,仅能展出180余件文物,尚有近千件文物无法陈列。由于故居地势低洼、阴暗潮湿,部分未展出的文物出现了严重霉变。1997年5月,为完善任弼时故居纪念设施,保护并充分发挥文物史料的价值,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骆驼精神”,汨罗市委、市政府决定逐级呈报请示,申请兴建任弼时纪念馆。

  1997年5月9日,汨罗市委、市政府将关于兴建任弼时纪念馆的请示呈送岳阳市委、市政府。岳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上报省委、省政府。时值湖南防汛告急,省委、省政府领导分赴一线指挥抗洪救灾。为加快审批速度,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特事特办,将建馆请示分别传真给各位领导审阅。6月27日,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指派,汨罗市委副书记王罗方、任弼时故居纪念馆馆长马志宇携请示文件赴京。28日,任弼时同志的儿媳娄惠平将请示呈送中共中央办公厅。对此,江泽民、朱镕基、曾庆红、张万年、迟浩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作出重要批示。199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汨罗市兴建任弼时纪念馆,规模适度,经费自筹(中秘文发〔1998〕33号)。

  根据中央“规模适度”的建馆原则,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靠近国道、相对集中、量力而行、量体裁衣、功能齐全、分步实施”的建设要求,汨罗市委、市政府成立筹委会,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工作。

  为解决经费问题,任弼时同志夫人陈琮英致信江泽民总书记和朱镕基总理。不久,江泽民总书记、朱镕基总理和曾庆红副主席分别在信上作出批示,同意由中办牵头,会同国家计委、财政部解决建馆经费。随后,国家计委、财政部落实了建馆资金,中宣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省计委、省财政厅、省烟草局、长沙市委市政府、岳阳市委市政府、长沙县委县政府等单位也均在经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1998年9月30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文选德和岳阳市委副书记高克勤,率省、岳阳市文化、计划、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及相关领域专家到任弼时故居,就任弼时纪念馆选址和建设等事项召开现场办公会。

Image

1998年9月30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文选德(右二)、岳阳市委副书记高克勤(左二)、汨罗市委书记郭光文(右三)实地考察纪念馆选址。黄松柏摄

  关于馆址,大家提出了三种方案:一是建在新市镇;二是建在任弼时故居后山下的步路冲;三是建在弼时镇的月形山上。

  在新市建馆有其优势:其一,新市是汨罗城市建设向东拓展的窗口,当时汨新大道刚刚拉直修好,在此建馆可为城市增添新亮点;其二,该处紧邻国道、省道和汨罗江,交通便捷,地势开阔,风景优美,无需占用农田或拆迁民房;其三,外地已有先例,如李先念纪念馆建在红安县城烈士陵园,故居位于高桥镇;周恩来纪念馆与故居则分置于淮安古城北侧桃花垠和古城核心区驸马巷。

  建在步路冲的好处在于:此地与任弼时故居后山仅一墙之隔,便于管理,且征地少、投资小、建设速度快。

  建在月形山上则更为理想:其一,此处南端与任弼时故居仅一垅之隔,便于游客参观和管理;其二,这里有3座相连的山丘,面积约80余亩,地势高且开阔,利于规划布局和平面设计;其三,紧靠107国道和乡道,既方便交通运输和基建施工,又无需闭馆建设,故居可照常开放。

  文选德、高克勤一行在听取汨罗市委书记郭光文的汇报后,实地考察了任弼时故居附近和新市镇候选地点的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考察结束后,省市领导及专家学者就纪念馆选址、规模等事宜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经过反复论证,新市建馆方案被否定,步路冲和月形山两个方案则予以保留,待规划图纸完成后直接送文选德审定。

  汨罗市建委规划设计室设计了3套规划图纸(分别为步路冲方案1套,月形山方案1套,月形山及两侧垅田方案1套)。1998年12月28日,岳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罗典苏,汨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弼时纪念馆筹委会副主任霍东华,任弼时故居纪念馆馆长马志宇等人将这3套图纸送交文选德审定。文选德当场拍板,确定将纪念馆建在月形山上。

  1999年5月,筹委会先后邀请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岳阳市建筑设计院和汨罗市建筑设计院等5家单位参与设计投标。6月25日,经过评审,汨罗市建筑设计院提交的方案中标。评审后,设计单位根据专家意见对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10月28日,筹委会再次召开方案评审会,由汨罗市建筑设计院设计的任弼时纪念馆设计方案(其中形式设计部分由长沙交通学院教授代笔,需继续修改完善)获原则性通过,与会专家同时也提出了修改意见。

  至2000年4月中旬,经过两年多筹备,筹委会已完成馆址选定、计划立项、可行性论证、规划测量、征地拆迁、土地平整、基建招标等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000年4月28日,任弼时纪念馆奠基典礼隆重举行。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南海舰队政委康富泉,省委副书记吴向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桂求,省政协副主席林子亮,以及岳阳市、汨罗市党政领导和任弼时同志亲属代表等出席仪式。任弼时同志夫人陈琮英委托儿媳娄惠平向纪念馆捐赠收藏多年的200多幅书画作品。解放军总政治部办公厅、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等分别发来贺信贺电。

2000年4月28日,任弼时纪念馆奠基典礼在弼时镇月形山隆重举行。黄松柏摄

  因设计方案需作重大修改,2001年3月20日,文选德率省直有关部门专家再次来到任弼时故居现场办公。他综合任弼时同志亲属及社会各界意见,决定暂缓施工,并指定由省建设厅总工程师张大冈牵头,由湖南大学建筑系副主任、教授王小凡对纪念馆重新进行形式设计,汨罗市建筑设计院负责施工设计。王小凡接受任务后,带领3名研究生实地考察,10天内拿出了全部形式设计草图。随后,设计团队又两次提交效果图,征求有关领导、专家和任弼时同志亲属意见并进行修改完善。

  修正后的方案确定,纪念馆占地81.3亩,总建筑面积11360平方米。根据使用功能,分为四个区域:一是由入口步行道、大门、二门引道、铜像广场等组成的纪念区;二是以纪念馆主体建筑为主的展览区;三是由水榭连廊及故居后山纪念亭组成的休闲区;四是由小招待所和职工宿舍组成的服务区。整体布局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步移景异及借景手法,通过轴线转折、缓冲空间的处理,有放有收,有藏有露,造型简洁,线条明快。建筑风格融合了任弼时故居的清代特色,整体统一,庄严肃穆。

  2001年4月12日,经有关领导、专家评审,王小凡团队的设计方案获准通过。同年6月,各中标基建单位分区、分段正式进场施工。

  环境景观工程是纪念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南林学院园林设计研究所负责设计。设计依据纪念馆的建筑布局和功能特点,并考虑景观视觉形象、环境生态园林及大众行为心理需求,将景观划分为纪念区、户外景观区、游憩区、服务区、环境隔离区和入口广场区6个景区。通过植物造景、园林小品、空间转换等手法,营造出既庄严肃穆又赏心悦目的环境氛围。

  任弼时纪念馆的陈列艺术设计制作是展览成败的关键。2001年12月,筹委会先后派出3个考察组,分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考察相关场馆的设计资质、现场效果和展览水平。2002年3月,面向全国进行陈列设计招标。经领导、专家及任弼时亲属共同评审,广州集美公司一举中标。其设计风格厚重、庄重、简约、新颖,综合运用图文、实物、蜡像、雕塑、场景复原以及现代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准确把握了任弼时的个性特点,塑造了主人公不同时期的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文物征集是建馆工作的“重头戏”。自建馆伊始,文物征集工作便同步展开。筹委会根据任弼时同志生平活动范围,列出详细的征集目录,通过发函和专人上门等方式广泛征集。省委办公厅开具介绍信,方便征集人员前往北京、上海及其他省市档案馆查阅资料。省文物局领导亲自带队,远赴山西、陕西乃至莫斯科等地征集文物。1999年8月3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迟浩田作出批示,要求总政、总后有关部门提供相关资料。任弼时同志亲属也悉心整理,将珍藏的任弼时同志遗物悉数捐赠给筹委会。通过多方努力,共征集到文物219件、纪念任弼时同志的书画作品236件。

  经过建设者4年艰辛努力,至2002年底,纪念馆主体工程全面竣工。

2007年6月28日,游客在任弼时纪念馆参观。黄松柏摄

  为将纪念馆打造成全国文博界的精品工程,筹委会精益求精,陈列布展方案历经8次修改稿、4轮专家评审。展览区由序厅、展厅、尾厅和演播厅组成,充分运用了新材料、新工艺等现代化陈列手段。展厅分为“青年运动的著名领袖”“人民军队卓越的党代表”“党建事业的杰出功臣”“勤于探索的共和国先驱”“高尚的精神情操和永存的丰碑”6个专题。近200件珍贵文物和400多幅历史图片,系统展示了任弼时同志在建团、建党、建军、建国4个方面的丰功伟绩,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生动再现了任弼时同志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负重奋进的骆驼精神以及光昭日月的伟大功勋。

  2003年4月26日,承载着党和人民深情与敬意的任弼时纪念馆,布展工作全部完成,对外预展。

  (本文所涉领导职务均为时任职务)


  主要参考档案:

  汨罗市委办 全宗0001号 永久

  汨罗市政府办 全宗0016号 永久

  汨罗市发改局 全宗0023号 永久长期

  汨罗市国土局 全宗0098号 永久长期

  《腾飞的汨罗》

  《汨罗市志(1978-2008)》

  《汨罗年鉴2024》

  《任弼时与汨罗》

  《汨罗报》

  《湖南日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